近日,在朱勝祥校長等幾任學校主要領導和李湯池、胡吉章、王德先等退休老教師的親自指導和關懷下,在廣大師生的期盼中,經(jīng)荊州中學校史編寫小組全體教師不懈努力,歷時近六載,第二稿《荊州中學校史》(1903-2018年)終于問世。
《荊州中學校史》分為三部分:上編以時間為序梳理荊州中學的歷史沿革,下編主要按解放前后來介紹學校相關組織機構,附錄部分則涉及我校考上清北的學生名單、特級教師一覽及我校教職工名錄。根據(jù)校史編排的需要,各位編者執(zhí)筆分工如下:楊從祥撰寫第一、二、十章;姚其云撰寫第三章和歷任校長一覽表;趙樹杰撰寫第四、五、六章和荊州中學歷史沿革圖及說明;官飛撰寫第四、五、六章和教職工名錄;陳才忠撰寫概述、沿革、第七、八、九、十一、十二章。其中,大事記由大家按自己分工的“斷代史”分段協(xié)同完成。
學校領導對校史編修工作高度重視。自2012年荊州市政府確定在荊北新區(qū)興建荊州中學新校區(qū)開始,學校領導未雨綢繆,在2013年初就將編撰第二稿《荊州中學校史》之事提上了議事日程。學校確定了校史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校史編寫組成員,明確校史編寫任務與方向,確定校史編寫步驟,本著提綱挈領、厚今薄古的原則,分段劃塊,任務到人,先各自完成自己負責的“斷代史”后綜合統(tǒng)稿,完善體例,權衡取舍,補其不足。最后,校史初稿由編委校閱,編者自查,直至圓滿完工。
校史編寫小組為編修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。第二稿《荊州中學校史》增述的1903-1938年部分內(nèi)容,由于年代久遠,時局動蕩,學校輾轉(zhuǎn)遷徙,學校辦學發(fā)展的相關史料、實物收集困難;增述的1998-2018年部分內(nèi)容,學校發(fā)展的資料雖然容易收集,但過于冗雜,缺乏系統(tǒng)性和完整性,因此編寫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許多無法預料的困難。此外,由于學校沒有安排專門的時間和辦公地點來給編者完成編寫工作,各位編者是在進行備教輔改工作的同時,一邊收集整理資料,一邊寫作,以至于難以靜心沉思,創(chuàng)作時間零碎,教學活動分神,各種事務纏身,給編修工作增添了更多阻礙。但是,各位編者無怨無悔,堅守初心,本著對學校百年歷史和學校長遠發(fā)展高度負責的態(tài)度,擠占自己的課余和公休時間,搜資料,辨疑難,反復比較,仔細推敲,克服各種困難,力爭較好地完成校史編修任務。
同時,校史的編修工作也得到了全校教職工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1990屆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。在此特別感謝李湯池、胡吉章、王德先等老教師的關心和指導!感謝楊龍、吳艷梅等老師的鼎力相助!感謝荊州市翔羚印刷有限公司、湖北青少同行教育公司對二稿校史印制的全力支持!